統計過程控制------(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)。
SPC源于本世紀二十年代,以美國休哈特博士發明控制圖為標志。自創立以來,即在工業和服務等行業得到推廣應用,二 戰中美國將其制定為戰時質量管理標準,當時對保證軍工產品的質量和及時交付起到了積極作用;自五十年代以來SPC在日本工業界的 大量推廣應用對日本產品質量的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;八十年代以后,世界許多大公司紛紛在自己內部積極推廣應用SPC,而且對 供應商也提出了相應要求。在ISO9000以及QS9000中也提出了在生產控制中應用SPC方法的要求。
目的 :
貫徹預防原則是現代質量管理的核心與精髓。
質量管理學科有一個重要 的特點,就是對于質量管理所提出的原則、方針、目標都要有科學的措施與科學的方法來保證他們的實現,這體現質量管理的科學性 。
涵義:
是為了貫徹預防原則, 應用統計技術對過程中各個階段進行評估和監察,建立并保持過程處于可接受并且穩定的水平,從而保證產品與服務符合規定的要求 的一種技術。
SPC的主要工具是控制圖。
特點:
強調全員參與,而不是只依靠少數質量管理人員。
強調應用統計方法來保證預防原則的實現。
強調從整個過程、整個體系出發來解決 問題。SPC重點就在于P(Process 過程)。
控制圖的原理:
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試驗中幾乎不可能發生,若發生則判斷異常。控制圖是 假設檢驗的一種圖上作業,在控制圖上每描一個點就是做一次假設檢驗。
常規控制圖的實質就是區分 偶然因素和異常因素。
變差:過程的單個輸出之間不可避免的差別稱為變差。變差的原因可分為偶然 因素(普通原因)和異常因素(特殊原因)。
偶然因素是過程固有的因素,始終存在,對質量影響微 小,但難以排除。
異常因素非過程固有,有時存在,有時不存在,對質量影響大,但不難排除。一旦 發生異常波動,就應該盡快找出原因,采取措施加以消除。
SPC作為質量改進的重要工具,不僅適用于工業過程,也適用于服務等一切過程性的領域。在過程質量改進的初期,SPC可幫助確定改 進的機會,在改進階段完成后,可用SPC來評價改進的效果并對改進成果進行維持,然后在新的水平上進一步開展改進工作,以達到更 強大、更穩定的工作能力。